球鞋评测#NIKE Flightposite#风一V.S风二

57

深夜继续球鞋评测,之前曾经在KG退役的时候进行过一次Adidas KG2的评测,因为笔者一直认为KG2是加内特在阿迪的巅峰之作。后来有朋友和我念叨过很多次,什么时候写一写加内特在NIKE的时候穿过的战靴,因为狼王在NIKE的阶段也出过很多经典之作,例如Air Garnett3,FlightposeteII等等,当时答应了朋友抽空好好写一写,结果这一放就是好长时间。赶上最近“风一”复刻,干脆趁着热度今天赶紧把坑填上,我们写一写加内特在NIKE的时候穿过的两双经典战靴,Air Flightposite和Air FlightpositeII的对比评测。这两双鞋也被国内的鞋迷亲切的称呼为“风一”和“风二”,算得上是风系列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款作品,对比后续的“风三”和”风四”因为代言人的缺失导致的作品叫好不叫座。“风一”和“风二”因为加内特等众多球星的加持无疑更具有人气,再加上风一当时的设计理念的超前以及风二因为加内特在奥运会上穿着夺得冠军等大背景下,这两双鞋也具备了成为经典之作的必要条件。

这次依旧从实战的角度考虑进行评测,希望给大家一个全面的评测和了解。风一的诞生堪称曲折,1999年,Nike推出风一的时候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最差设计,可想而知它是有多怪异。作为耐克的第三款Foamposite材料的鞋,在风系列出现之前,Nike品牌曾分别在两款球鞋的身上使用过Foamposite材质,它们一个是被俗称为“喷”的Nike Air Foamposite one,另一个则是被俗称为“钢铁”的Nike Air Total Foamposite。相对于自己的两位前辈而言,风系列在其自身整体设计中所使用的Foamposite材质可谓是拥有很大的改进,这种曾经令人为之惊叹的鞋面技术此番不但被加工得更为柔软,而为关键的是,在风一和风二的身上,Foamposite材质只被应用在关键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更有效的去减轻球鞋自身的负担,从而在不损失保护功能的前提下去大大的提高球鞋本身所拥有的灵活性。所以风一和风二也肩负将一次成型技术发扬光大的历史重任。无比超前的设计可以从设计师Eric Avar设计稿中看到这双鞋的灵感来源,将液体包裹在脚面从而达到最优的包裹性是风一的设计初衷,概念跑车元素的加入让它有别于Foamposite的厚重即视感,而17世纪的英国艺术气息则注定了这双鞋不只是鞋那么简单。 “我们只是想为你的身体做出一次无缝的延伸。”——Eric Avar 在探索双脚与鞋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共存,风系列的改革惊艳十足,在平衡于为穿着者带来有些许陌生的新鲜感的同时,又有着似曾相识的舒适体验。它光滑的仿生外形透露出些许人性。尤其在设计领域中物理与工程概念被普遍引入。应仿生流线设计的需求,风一和风二中鞋带也被拉链所取替,以此强调其无缝流动性的特点。使用者和球鞋在外观与实际感觉上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整体。这种非常独特的鞋面固定工艺此前我们曾在Nike Air Zoom Flight 98的身上见到过,而今其又再一次被应用在Nike品牌所设计的顶级鞋款当中,因为有这条拉链的存在,所以风一和风二的整条鞋带都被妥善的藏于球鞋当中(其实随后的风三和风四也是用了这种用拉链隐藏鞋带的设计),这既会有利于鞋面平整并减少阻力,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去避免球鞋在运动中会发生鞋带松动等意外事件;与此同时,风一和风二在球鞋内部都使用了舒适性能极佳的Dynamic Fit Innersleave内靴技术,从而奠定了风系列今后的标准配置和风格:Foamposite材质,ZOOM AIR气垫、鞋带,拉链,内靴的系统设计来最大限度的去提高球鞋自身所拥有的极致感受。而风一和风二都是将两个Zoom Air气垫单元分别镶嵌在鞋垫的前掌与后掌,而并非是同以往一样被安置在球鞋中底的夹层当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球鞋本身繁琐的制作工序、然后进一步的去增加气垫单元的穿着质感,从而促使气垫可以更为直接的作用于人体。不得不承认,Nike几乎是将所有80年代以来所研发的尖端运动科技统统都塞到了风系列球鞋当中,而更为值得肯定的是,在风一和风二出现之后,Nike品牌在对于Foamposite材质的应用上,也的确是迎来了一个颠峰。

“我们只是想为你的身体做出一次无缝的延伸。”——Eric Avar 在探索双脚与鞋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共存,风系列的改革惊艳十足,在平衡于为穿着者带来有些许陌生的新鲜感的同时,又有着似曾相识的舒适体验。它光滑的仿生外形透露出些许人性。尤其在设计领域中物理与工程概念被普遍引入。

风一的设计源于流线型的跑车,风二的设计灵感则源于希腊战车。

风一的图纸设计可以看到充满了轻盈和灵动,相较于风二的刚劲,风一的设计更符合“风”的精神。

我一直认为风二只有KG能够完美驾驭,但是作为KG在NIKE的最后一个作品,实在是有些遗憾。

风一的商业推广也是邀请了众多明星的参与,不过邓呆呆穿着风一~充满了违和感。

因为风一良好的适用性和广泛的产品配色的多样性,所以包括贾森基德这样的后卫也穿着风一征战赛场。

而说到对这两双鞋的商业推广,最初风一这款鞋子的外形被众多评论家所诟病,甚至被称作像一个打上石膏的脚。以至于当时在货架上无人问津,惨淡的销售情况确实很难会想象到后来这双鞋会引起如此之大的波澜。随着鞋子的流线型的外形渐渐被大家所接受,当大家看到过去的老照片,加内特与邓肯一起穿着风一拼杀的时候,不禁让我们无比的想收藏到这款另类到极致的打破我们平日传统观念的球鞋。金色的风一我记得当年是很难令人接受的颜色,但是如今,金色确实很多年轻人非常喜欢的配色,追求个性的年轻人,穿着短裤脚下配一双金色的风一,确实是非常COOL的造型。而且风一的发泡材料与喷泡略有不同,是类似磨砂的表面,不同的光线下会有不同的颜色效果呈现,紫色的最明显,闪光灯下几乎呈现蓝色,而日光下则是暗紫色。完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鞋面设计,发泡材料与针织面料所结合可以做到完全的符合脚面,100%的贴合脚面,瘦瘦袖长的鞋型使穿着者看起来都拔高了不少,而为了使风一能够顺利推广,NIKE请来包括加内特、基德、阿兰-休斯顿、白巧克力威廉姆斯以及邓肯等一众豪华阵容代言。在街舞风雷的广告里,白巧克力威廉姆斯脚着风一的街舞篮球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恰是如此,在国内第一批鞋迷眼里,因为这一批拥有无数记忆的球星,这双鞋变得意义更加非凡。而风二的命运更是让人惋惜,原本有加内特穿着并在悉尼奥运会上大放异彩作为背景,但是NIKE却“偷懒”直接加上了一些加内特的个人元素就将鞋子推广为加内特的第二代签名鞋,要知道在球场上,加内特拥有着20-10-5的华丽数据,是明尼苏达州的象征,是球场爆棚的保障,更是一名毋庸置疑的MVP级别球星。对待这样一位球星,Nike希望利用风二这款顶级作品再赚足一桶金的“偷懒”的做法,却激怒了追求个性的加内特,为双方最后的分手埋下伏笔。

随着加内特在悉尼奥运会大放异彩的风二是不可多得的好鞋子,但是Nike希望利用风二这款顶级作品再赚足一桶金的“偷懒”的做法,却激怒了追求个性的加内特,为双方最后的分手埋下伏笔。

回到球鞋本身,说起这两双鞋,有个话题不能不提起,就是FoamPosite----注胶成型材料和发泡工艺的使用。作为FoamPOSTE一次成型材料,这种材料为大家所熟知是从1997年耐克为便士哈达威的第一双签名鞋“air foamposite one”也就是经典的蓝喷开始,其绚丽的外观、独特的制鞋技术以及高昂的售价都让人们印象深刻。而foamposite材料作为一种聚氨酯泡沫塑料。顾名思义,“foam”指的是发泡工艺,“posite”指的是一次成型的工艺。 首先说发泡工艺(foam)和步骤: (1)气体溶解:将惰性气体的超临界液体通过安装在构简上的注射器注人聚合物熔体中,形成均相聚合物/气体体系; (2)成核:充模过程中气体因压力下降从聚合物中析出而形成大量均匀气核; (3)气泡长大:气在精确的温度和压力控制下长大; (4)定型:当气泡长大到一定尺寸时,冷却定型。 然后是一次成型的工艺(Posite)和步骤: (1)将制鞋用的材料调配成为液体面料; (2)将液体面料倒入模具内,进行加热处理; (3)将模具内多余的面料倒出,紧贴模具边处形成鞋壳; (4)再将模具内余留的面料进行加热熟化处理; (5)将模具内的鞋壳取出; (6)把内里放入鞋壳内,经针车加工、表面处理成为鞋面。 因此,根据foamposite材料的生产工艺,可以归纳出foamposite材料的如下特点: (1)一体化:材料连成一体,有较好的韧性和支撑性; (2)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模具通过一次成型的工艺达到要求的形状。 在1997年这种一次成型的发泡工艺还是非常高成本的制鞋方法,因为这种鞋子的模具具有不可复制性和高难度工艺,模具成型都十分困难,而模具一旦毁坏就要重新进行制作,每一个模具的成本也高达百万美元。而早期的聚氨酯材料多用于鞋底的制作,而将这种聚氨酯塑料泡沫用于鞋身在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创新而颇具话题性。

言归正传,先介绍下这两双鞋子的超豪华配置: 风一:中底:使用鞋垫前掌ZOOM+后掌ZOOM,即前鞋垫扇形ZOOM+后鞋垫ZOOM +大面积TPU,鞋面:FOAMPOSITE材料+超大TPU模块。风二:中底:使用鞋垫前掌ZOOM+后掌ZOOM,前鞋垫扇形ZOOM+后鞋垫ZOOM+超大面积碳板,鞋面:FOAMPOSITE材料+超大TPU模块。这个配置放在2018年的今天也是首屈一指的豪华配置。出于经脏的考虑,风二我购买的是纯黑的配色,当然其实因为材质的问题,真的纯黑也没有那么经脏。而风一我买的是最喜欢的青铜配色。风一是2008年入手,风二是2011年入手,两双鞋到手之后一直实战到2017年,基本都在塑胶场地或者木地板,直到最近这双鞋才彻底完成使命,不过笔者对鞋子一直非常爱惜,所以鞋子保养的还比较理想。 笔者身高1米84,体重80公斤,每周最少两次球,每次三个小时左右。经常活动的地点还是家附近的塑胶篮球场和室内木地板场地。打法偏内线突破(因为没篮子),作为左撇子,个人习惯从右侧三分线向内突破或者在右侧三秒区要球三威胁。酷爱防守,无论一对一单防还是联防都爱到不行,打全场喜欢下快攻(因为真能跑)。因为笔者的打球风格比较追求身体对抗而且每场球都跑的很多(我是真的爱防守而且要跑快攻),并且突破第一步通常比较快,步幅也比较大,所以非常在意球鞋的启动和贴地感,因此对球鞋的重量控制和缓震要求比较高,即鞋子不能太沉从而影响速度和步伐,缓震也不能太软太塌陷,因为鞋子太软容易导致启动吃力,而且会消耗更多的体能。要做到重量和缓震的平衡的确看起来确实难以兼得,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偏爱这两双鞋的原因。接下来,送上我的球鞋评测,满分10分制。

外观:风一:9.5分 风二:8.5分 风一和风二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于“车”,来自跑车的设计灵感赋予了风一灵动的身影,而古希腊战车的设计元素则让风二看上去更加硬朗,且富有攻击性。由于Foam材质的特性,几乎采用全鞋身Foam材料的鞋款重量较大(参照喷泡系列),并且鞋面也有着开裂的隐患。为了让球鞋减轻重量,提高舒适性,并且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设计师在风一和风二的鞋身上适当减小了Foam面积,转而在鞋头和鞋身上半部采用了更多的弹性莱卡材质和TPU模块,这种搭配不仅让球鞋更加轻质,配合鞋面拉链,更是大大提升了鞋面的包裹性。此外在鞋面内侧,风一和风二都设计了极富科技感的金属透气网。从我个人来讲,风一的外观设计更让我动心,鞋面的Foam材料经过了抛光处理,非常有质感,修长的鞋身也让日常的穿搭颇具颜值,在注重外表的同时丝毫没有降低对性能的要求,如果说风二是秀肌肉的力量感,那么风一更像是风驰电掣的速度感。所以说当初看到邓肯也穿着风一征战赛场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违和感~~~~~这双鞋更像是给类似于阿兰休斯顿或者加内特这样的锋卫摇摆人准备的。而到了风二的时候,鞋身后段和鞋屁股超大TPU模块的设计,大大的提升了鞋子的稳定性,充满了力量感(请自动脑补加内特咆哮捶胸的画面)。球鞋在风系列当中配置了放置在鞋垫中的前后掌ZOOM,和放置在中底的 ZOOM相比,放置在鞋垫的ZOOM的反馈感更强,而在那个没有LUNAR技术以及现在的REACT技术横飞的年代,ZOOM AIR 是球鞋中底轻质和贴地的象征科技。纵观后面发泡工艺球鞋的打造,不论是ZOOM SKYPOSITE,还是后期的ZOOM LBJ13,这些部分采用了发泡工艺的球鞋都没有再配置内置在鞋垫中的前后掌ZOOM AIR,也或许是因为发泡工艺本身的保护性太强了,所以真的不那么在意球鞋中底的配置,于此同时NIKE的营销策略也发生了定位上的改变,随着后来科比开始推出正代、LBJ系列也作为高端定位,发泡工艺本身也逐渐被挤到到中端球鞋,也就是那时耐克也出了一些例如ZOOM SIGNATURE、盔甲2等以发泡工艺为主的中端球鞋。而随着这几年喷泡大量配色的重新推出,坚守着发泡工艺这项充满未来感的球鞋才逐渐从低谷重新走向高端市场(但是似乎更贴近潮流鞋而不是实战了)。而且我们在风二的鞋面上可以看到显眼的5点标志“ALPHA PROJECT”也彰显了球鞋的高端属性,(科普下:“ Alpha Project”代表了Nike最顶级,最创新的产品,是Nike研究室长期针对运动员实际需求而开发出的产品。Alpha Project包括了调查、探索、创新、验证、竞争五个步骤:   1.调查:向运动员本人进行调查,询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2.探索:总结运动员的需求,从中提取重点。   3.创新:根据重点来创造运动员所需要的产品。   4.验证:通过测试来证明新产品是否符合运动员的需求以及是否能为其提供更多帮助。   5.竞争:将产品最终交给运动员助其完成更高挑战并开始投入市场进行销售。   经过“Alpha Project”开发出的产品,会拥有五个醒目的圆点作为标志。) 可以说从无论鞋子的配置还是代言球星的定位都能看出NIKE当时对这两双鞋的重视程。另外,笔者风一买的是青铜配色,风二则是纯黑配色,风一的青铜配色外表拉风,但是鞋面一旦刮花了就特别难看,而且非常难以修复。黑色的风二的鞋面拉链的簏皮部分没穿几次就容易沾染灰尘而且不容易清理掉,这个算是小瑕疵吧。另外,风二鞋身后段的超大TPU和中底碳板几乎没打几次球就开始各种划痕,同样非常难看。所以日常的保养建议就用湿布轻轻擦拭鞋身即可,TPU的部分要是不打球可能还好,像我一样实战的话,只能祈求运气好了。 就像我以往所说,外观这回事见仁见智,从我个人给角度,我更喜欢风一的轻灵,所以外观分数上,风一我给9.5分,风二给8.5分。

经过“Alpha Project”开发出的产品,会拥有五个醒目的圆点作为标志。

脚踝保护:风一:8.5分 风二:9.0分 风一和风二应该都算是较为传统的中帮球鞋,但是因为有FOAMPOSITE材料作为支撑,鞋子的保护性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但就如我以往强调所说,对于高帮鞋和低帮鞋的脚踝保护一直都存在着各种争议,传统上认为高帮鞋能够更好地保护脚踝,但是也会牺牲了更多的灵活性为代价。同时经过各种数据的统计和研究也显示,脚踝的受伤几率和球鞋高帮低帮与否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脚踝受伤与否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从职业选手的角度来讲,更多的和脚踝力量的强弱、赛前的固定和护踝是否打好、热身是否充分都有关系。ZK4和ZK5这两双经典鞋同样是低帮,但是科比也没有因为低帮鞋而脚踝受伤,相反穿着ZK4和ZK5拿到了职业生涯最后两个总冠军。像风一和风二的脚踝保护充满了细节和诚意,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尤其是风二的脚踝保护更让我印象深刻,本身FOAM材料的超强支撑性就首屈一指,针对类似于像哈达威、年轻时的加内特这样的锋卫摇摆人突破第一步步幅大并且变相多的特点,风二的鞋帮设计可以明显看到外侧的脚踝处有鼓起来的圆形的脚踝保护,尽可能保证脚踝的安全的同时不降低灵活性。同时,风一和风二在鞋帮内部均使用了高弹性的海绵设置进行保护,保证了变相和启动时的灵活性。风一和风二的鞋带眼一共有7个,可以穿到最后一个并系上拉链完全收住脚踝,即使笔者的脚踝很粗,但是穿到最上面的鞋带眼后系紧鞋带之后也并没有像穿类似ZK10 Elite时的难受束缚感,而经过细节打磨的风一和风二,在兼顾脚踝的保护性和舒适性方面,完胜很多高帮鞋。但是相对来说风一有一个小瑕疵,就是在脚踝附近鞋口的地方,过多的软布的设计让正常的穿脱有些费劲,个人认为画蛇添足。瑕不掩瑜哈。但是如我所说,其实真要是想保护好脚踝,还是建议大家一要做好热身,二是尽量戴上护踝,三是平时就要加强脚踝的力量锻炼。从对比来讲,两双鞋的脚踝保护都很到位,风二强大的额外支撑似乎更胜一筹。

风二的发泡材料加持的鞋帮和内靴形成了良好的脚踝保护。

鞋面支撑:风一:9.0分 风二:9.5分 风系列的鞋面材质就是这两双鞋的卖点,也是FOAM材料的核心技术,在之前我曾提到,发泡工艺的球鞋鞋面有两个优点,一是支撑性能好,第二个就是延展性强。在“塑料鞋”和如今的编织鞋面时代来临之前,篮球鞋市场主要以皮质或者人造皮革的球鞋为主,FOAM鞋面材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一种另类和看做引领未来的科技了。但是高昂的成本以及相对厚重的重量在轻量化大行其道的大方向上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从2008年NIKE推出飞线技术在HYPERDUNK08的横空出世,到2016年在AIR JORDANXXXI鞋面高性能编织鞋面以及LBJ15的battleknit鞋面材质的使用,NIKE对于鞋面形态和编制手法都经历了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在保证轻量化的同时如何提高鞋面的使用寿命也同样推进着各大品牌的不断竞争,而不论是NIKE的FLYWIRE\FUSE、FLYKNIT 技术、UA的FitFoam技术、ADIDAS的Primeknit技术等,花样繁多,名称各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核心技术就是将多种复合材料(合成材料作为支撑底层,轻质透气的网格,TPU 薄膜作为表皮)通过热熔压接在一起的复合物或称混合物。这种热压融合使多层材料产生了超强的机械结合,并将塑料通过高温烫印在织物网面的鞋面上,通过不同的线条形状来实现具备的加固和整体的张力并大大减轻了球鞋重量。同时随着鞋面编织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端球鞋都使用了针线更密集、更轻量化但是舒适性也更强的鞋面编织技术(前面提到的flyknit技术、primeknit技术),这几年KD10以及KD11,LBJ15和即将推出的LBJ16都是这些高端编织技术的代表作,但是却很大程度上牺牲了鞋面的支撑强度。虽然说这种轻量化技术已经成为了主流,但是笔者认为各大球鞋商更多的考虑其实是从成本上出发,球鞋的价格越来越高,但是相应的鞋面材质却从价格更高的皮质转为塑料和编织,其成本也越来越低,相信逐利的球鞋商肯定有动力来进行更大力度的研发,这也是不可逆的方向。但是相信有很多和笔者一样的老SNERKERHEAD尤其是从98年左右开始玩鞋的人都很怀念那个球鞋设计百花齐放的时代,不论是皮质的球鞋所带来的手感和质感、还是像FOAM材料带来震撼,那种竞相开放的年代都令人怀念,而FOAM材质的球鞋所带来的那种厚实感和踏实感也不是现在的轻量化鞋面所能够体验到的。风系列秉承了喷泡系列的FOAM鞋身,在那个没有FLYWIRE\FUSE\Knit技术的年代已经算是时代先锋了,但是对比喷泡而言,风系列在鞋面技术上又做了些许调整,降低了一部分重量,在鞋头、鞋后跟、鞋身处等重要支撑部位却使用了FOAMPOSITE材料,尤其是风二的鞋身设计,发泡材料和TPU模块就像铠甲一样完美的保护着双脚,并且设置在鞋子后身两侧的大块TPU为打球时的变向提供了近乎变态的支撑性。同时这种结合TPU的鞋面设计也降低了鞋子自身的重量。笔者开始穿上去的时候会感到鞋面的紧绷,但是实战过几次以后,FOAM这种一次成型的鞋面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那就是它的延展性,可以随着使用者的脚型而自动进行适应和匹配,这也是FOAM材料的一大特点。尤其在启动突破和急停急转时,你会发现鞋面支撑是随着双脚动态改变的,鞋面并没有因为大幅度的动作而产生大的变形。但这种发泡工艺球鞋的缺点就是打过几次球之后鞋面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皱褶,不过在那个年代能保证球鞋高强度的支撑的同时还能平衡球鞋质感,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

球鞋包裹性:风一:9.5分 风二:9.5分 风一和风二的鞋内使用的都是全掌内靴,同时还搭配了拉链设计。包裹性放到现在也是无法超越的完美,尤其是风一,因为修长的鞋身本身就颇为紧实(脚胖的人要哭),另一方面Dynamic Fit Innersleave内靴技术的使用大大提升了球鞋的舒适性,而拉链的设计简直是要把双脚的包裹性升级到无法呼吸。笔者习惯从从三分线45度角内切和篮下突破急停变相,这两个动作都属于多方向变速运动,对鞋子的包裹要求也非常高,在笔者系紧鞋带拉紧拉链之后,风一的球鞋强烈的包裹感就让人欲罢不能,感觉无论是急转急停还是突破变相,整个鞋面紧紧地贴在笔者的脚上,突破急停都感觉不到脚在鞋内的滑动,使得笔者在突破的时候更加放心。而笔者在防守时的感觉更为明显,侧滑步和交叉步时大量的长时间横向移动却并没导致球鞋包裹性的下降,从而影响下一个动作的启动,而全掌内靴的设计将双脚的横向移动时紧紧的控制在球鞋的内笼之中,就像第二层皮肤一样紧紧贴住脚面。相比于风一,风二的一大进步就是将TPU模块结合了FOAM鞋面,在大大的提升了鞋面的包裹性的同时也大幅度的提升了鞋身的稳定性,而鞋子后身两侧两个超大TPU的存在结合着FOAM材质也保锋卫摇摆人在突破挡拆时更加放心,风一和风二在鞋头周围设置的材质也很有意思,风一的鞋头是运用的发泡材料,但是风一存在着鞋面断裂的隐患,所以风二的鞋头材质就用的鹿皮材质,舒适感提升了但是非常不好打理,在脚趾头被踩到的时候风一可以提供相当程度保护,风二对鞋头的保护则相对一般。

鞋底耐磨性:风一:7.5分 风二:8.0分 风一和风二的鞋底用的都是普通橡胶(那个时候XDR技术还没有在篮球鞋当中普遍使用),耐磨性都算是中规中矩,相对来说,风二的耐磨性比风一要稍好一些。两双鞋子在笔者实战二十余次以后鞋子前掌内侧和后掌外侧的纹路就有一定程度的磨损了,相比现在的很多高端鞋子的耐磨系数(就对比我的HD08),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当然鞋底磨损的部位或许也和笔者的打法有关系,因为内切突破而且喜欢转身急停,所以受力点也集中在前掌内侧和后掌外侧,而且球鞋的定位也是内场鞋。但是冲着两双鞋均价1500元的价格也确实够娇贵的,希望这两双鞋最近真能复刻的话(风一今年已经复刻了,但是风二还没听到动静),出个XDR版本,那大家就真能当外场鞋驰骋了。所以建议如果没有XDR配方的球鞋还是在木地板和塑胶场地打球吧。为了让鞋子寿命长一点,这双鞋只用在内场就好,同时最好是几双鞋换着打球。考虑到两双鞋子能艹将近9年,鞋底还能保持成这个样子,整体纹路还是清晰可见,已经很不错了。

中底稳定性&抓地力:风一:8.0分 风二:10分 之所以要将中底稳定性和鞋子的抓地力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在打球的过程中,双脚在不断承受着大量的、反复的变速和变向,对于鞋子能够提供什么程度的中底稳定性和抓地能力往往决定了双脚的安全系数以及下一个动作的转换是否顺滑。风一使用的是TPU中底&水波纹鞋底,而风二的中底使用的是全掌碳板&密集人字纹鞋底,没错,你看到的就是全掌碳板,这也是对比风一,风二最大的提升和改变,同时也是这双鞋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首先我们要先明确碳板是什么,碳板的作用是什么,碳板其实应该叫碳纤复合材料,因为它是由环氧树脂和碳纤维丝粘合后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这种做法很类似用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混和的玻璃钢,但是强度更大。碳纤维丝的制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非常高的科技水平。简单说就是将一种叫做聚丙烯腈的高分子聚合物拉成丝,然后将这种丝在氮气中以摄氏2500度的高温碳化用碳纤维丝织成布,再以液态环氧树脂浸泡并冷却后形成的。虽然碳纤维丝重量很轻,但是脆且易断,所以需要织成布,再混和环氧树脂才能改变其物理性能。当混和环氧树脂后,这种材料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结合使得碳纤复合材料在同重量下甚至能超过钢四倍的强度碳纤制品性能优秀,当然价格不菲.这是由于碳纤丝材料的价格是丝绸的数倍,且加工异型模具时报废率极高,而且异型碳纤材料做出后要进行大量手工打磨才能完成,所以价格相当的高。而碳板的作用是什么呢,对于球鞋来说,碳板的作用与足弓的作用非常相似。首先,它的防扭转功能正是为了保护足弓,防止球鞋和脚在巨大的作用力下发生大幅度扭转的情况。因为运动员的足弓一旦扭转幅度过大,容易造成足弓受伤的同时导致交叉十字韧带,很可能意味着运动生命的结束。所以,这个保护功能是碳板最基本的使命。其次,作为承托盘,是起到球鞋支撑的作用,是球鞋的筋骨,由其适用于激烈的运动项目中增加其稳定性。再次,相较于TPU等材质,碳板的重量更轻,其韧性也更好。但是因为成本关系,更多的用于高端鞋款。

而不同于现在的碳板,风二的碳板使用的是3K的锻纹,其成本颇高(ZK1和LBJ4和李宁的驭帅4使用的也是3K的锻纹),而不是现在的碳板普遍使用的12K甚至24K的平纹,3K的锻纹的碳板成本更高,但是其拉力和韧性也更好。其特点就是更轻量化的同时还兼具缓震性能,(对于碳板的知识要是讲起来篇幅太大,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度娘或者去看书)鞋底中间放置的大面积碳板,同样将碳板延伸到了前掌和后掌,大大的增强了鞋底的稳定性。在高速行进时给予足底更踏实的保护。但是,并不是说风一的中底稳定性就一无是处了。与笔者穿着的HD08和Team T-mac1 相似,风一前掌内侧延伸和外包了具有大底人形纹路的额外的小支撑条设计,增大了球鞋的受力面积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球鞋稳定性,尤其是急停突破的时候感触更加明显。考虑到锋卫摇摆人大量的挡拆后突破,对于满场飞奔快下时的足底的承受能力考验很大,在优秀的鞋面支撑时和保护性的前提下稳定性的增强更有利于跑动多、球风洒脱的球员,例如便士哈达威。但是平心而论,碳板在轻质和延展性方面确实有它的优势,但是在业余玩家打球的时候,TPU和碳板的细微区别很难被体会出来。况且现在AJ29&30&31、KD10&11、LBJ13&14&15这些NIKE高端球鞋都没有在使用碳板了(个别季后赛精英版会使用碳板),所以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可能今后高端球鞋碳板的使用会越来越少。对比完中底稳定性,再回到这两双鞋的抓地能力,风一的水波纹鞋底在塑胶城底的表现还算及格,但是在木地板打球的时候,风一的抓地能力只能算一般般了,这还得前提是木地板不能有灰尘,否则启动突破的时候非常容易打滑,鞋底内侧的圆点设计非常用心,在转身突破的时候有利于快速突破。到了风二的鞋底就是非常密集的人字纹的设计,不论是塑胶场地还是木地板,不论场地条件有多么恶劣,风二的抓地力都是变态级的,再配上贯通前掌和后掌的大碳板,风二的中底稳定性和抓地能力完胜风一。

这种螺纹式的内靴在20世纪初的NIKE高端鞋款中很常见。

风一和风二都使用了内置在鞋垫中的前后掌ZOOM AIR

鞋底缓震性:风一:9.5分 风二:9.5分 如前文所说,风一和风二配置的都是内置在鞋垫中的前后掌ZOOM,和同时期的喷泡中配置一比,喷泡是将全掌ZOOM放入了中底当中,然后在后掌单独放入一块ZOOM。相较而言,风一和风二的缓震却并没有喷泡的踩屎感和双层气垫带来的拖沓,相反感觉鞋垫中的ZOOM非常轻薄,启动时的贴地感更强,可能风一和风二面向的还是能跑能跳的锋卫摇摆人甚至白巧克力威廉斯基这样的轻型后卫,所以感觉气垫很轻薄。而ZOOM AIR技术作为NIKE的当家科技已经流行了快20年,有硬币型、麻将条型、扇型、3/4全掌型以及可见型ZOOM MAX等等,ZOOM AIR的构造就是一片扁平状的气垫,然后中间由许多尼龙纤维组成,纤维的上下两端有一个织物的平面,用热压的方式固定在气垫的上下内壁,因气体具有等方向膨胀的性质,会有形成球状的趋势,所以会把尼龙纤维拉直成紧绷状态而形成平衡,ZOOM AIR就是利用尼龙纤维的张力与气压之间的相互调节来产生避震与反馈的作用。ZOOM AIR缓震技术从一开始就是运用在跑鞋上,在LUNAR技术以及现在的REACT技术出现之前一直作为贴地和轻质的缓震代表技术,而在08年奥运会时HD08前掌开始使用LUNARLITE这种新的物理缓震技术抢占市场(因为恰逢奥运大赛年并且和飞线技术同时推向篮球鞋市场),而相比于AIR MAX和ZOOM AIR技术,早期的LUNARLITE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使用寿命,受制于物理缓震的特点,这种利用分子间的空隙进行缓震的技术都会随着使用时间和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失去弹性。但而经过多年的改良。现有的REACT技术,很大程度上改善了LUNAR材料的耐用性,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延长了缓震的寿命。而相较于REACT技术,ZOOM的优点在于耐用性强,不会因为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缓震性。风一和风二的鞋垫设计是前掌扇形ZOOM AIR,后掌是长条形ZOOM(从图中的鞋垫可以隐约看到ZOOM的形状),在落地时,后掌的缓时感受明显但不拖沓;在突破时,前掌感觉贴地较强,启动也不拖泥带水。另外,说道球鞋的速度感,笔者在打球能感觉到两双鞋都是前掌比后掌也略微有那么一点高度差,相信这也是为了更利于快速启动和灵活快下。在这一点上,NIKE在球鞋中底的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同时ZOOM AIR技术的需要时间来适应,尤其是前掌的扇形ZOOM,需要踩开了之后才能感受到它的贴地感和缓震。另外脱胎于跑鞋技术的ZOOM AIR真心不适合用来长时间压马路,因为ZOOM的特点会导致走路时卸力,笔者平时用来压马路的时候时间久了就感觉到足弓的酸疼,(而且鞋面用的发泡材料+拉链+鞋带,时间久了特别压脚面)。但是在球场上奔跑时真的能感受到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ZOOM AIR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前掌的贴地和启动、后掌的缓震和回弹都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在缓震方面,风一和风二我都给9.5分。

透气性:6分 这两双鞋子的透气性真的都完全可以忽略了,使用了发泡材料工艺,FOAM最大的缺点就是透气性差,即使两双鞋子都在前端内侧设置了透气窗口,但说句实话,都完全是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论冬天还是夏天,基本上打完球袜子都湿透了。更何况两双鞋子还设计的是全掌内靴和拉链,基本上系紧鞋带拉上拉链之后就没有透气性了,就像我说的,双脚简直不能呼吸。对于鞋子重量从风一开始鞋子就在不断的完善和调整,但是透气性这方面都是一脉相承,基本上都不及格。但是鞋无完鞋,既然给了近乎完美和变态的包裹性和支撑性,就不能再苛求鞋子的透气性。再说笔者本身脚也爱出汗,我对透气性的要求也不高,所以透气性方面我给6分的不及格分。如果排除耍帅之外,我个人是不会穿着这两双鞋子长时间遛马路的。

以上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风一VS风二的球鞋评测,这些老鞋子代表了我们过去的青春岁月,一定要多拿出来把玩才有乐趣,做一个有故事的G友!

注册或登录get帐号即可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GET-USER-457806  2018-09-22 16:56:48

    引自 @GET-USER-45343:

    最近一次还是在七年前了,你去论坛碰碰运气吧

    😂😂

  • GET-USER-1634346  2018-09-22 14:19:48

    by

  • GET-USER-544681  2018-09-22 06:10:14

    主打AJ、喷泡、Air Force、Adidas、Yeezy、匡威、万斯及各种高端运动休闲潮鞋! 维❤️:z807590410

  • GET-USER-1623310  2018-09-21 22:48:47

    nice

  • GET-USER-544681  2018-09-21 21:53:46

    主打AJ、喷泡、Air Force、Adidas、 VX:z807590410

  • GET-USER-45343  2018-09-21 15:15:28

    引自 @GET-USER-457806:

    风2在哪能买?

    最近一次还是在七年前了,你去论坛碰碰运气吧

  • GET-USER-457806  2018-09-21 14:39:33

    风2在哪能买?

  • GET-USER-45343  2018-09-19 23:23:30

    引自 @GET-USER-1346655:

    风二海军蓝11年购入还在发挥余热鹿皮裂了……伤心。脚背高的人穿着不能系鞋带忽然很难受

    风一因为更时尚的外型所以更有市场,但是也分类到NSW休闲系列了

  • GET-USER-45343  2018-09-19 23:22:34

    引自 @GET-USER-1346655:

    风二海军蓝11年购入还在发挥余热鹿皮裂了……伤心。脚背高的人穿着不能系鞋带忽然很难受

    风二这几年就再也没有动静了

  • GET-USER-1346655  2018-09-19 22:39:56

    风二海军蓝11年购入还在发挥余热鹿皮裂了……伤心。脚背高的人穿着不能系鞋带忽然很难受

  • GET-USER-144386  2018-09-19 12:55:06

    👑👑👑

  • GET-USER-131702  2018-09-18 23:12:12

    引自 @GET-USER-501495:

    我觉得风一的配色还是铜色好看

    反正我是放弃了。

  • GET-USER-501495  2018-09-18 19:58:26

    引自 @GET-USER-131702:

    行!你比迷神这逼靠谱多了。

    我觉得风一的配色还是铜色好看

  • GET-USER-45343  2018-09-18 09:32:22

    引自 @GET-USER-131702:

    现在不是没卖啊!是没得试啊!

    喷泡的话,买的时候记得比NIKE平时的要大一码。一是因为有全掌内靴。二是因为鞋身整体的发泡材料,所以要买大一码。

  • GET-USER-131702  2018-09-18 08:42:15

    引自 @GET-USER-45343:

    get有售~码全~

    现在不是没卖啊!是没得试啊!

  • GET-USER-45343  2018-09-18 01:03:47

    引自 @GET-USER-131702:

    我这28线小城市,别说蓝风,连喷泡都没有!

    get有售~码全~

  • GET-USER-131702  2018-09-18 00:48:50

    引自 @GET-USER-45343:

    蓝风这种带拉链的,对足弓要求比较高………你要不要先去专卖店试一试。我这种脚胖的都觉得穿起来的话脚面很紧。

    我这28线小城市,别说蓝风,连喷泡都没有!

  • GET-USER-45343  2018-09-17 09:28:13

    引自 @GET-USER-131702:

    滚!还想入手蓝风的。主要我觉得喷泡的护踝不够高。问问你风一如何。

    蓝风这种带拉链的,对足弓要求比较高………你要不要先去专卖店试一试。我这种脚胖的都觉得穿起来的话脚面很紧。

  • GET-USER-131702  2018-09-17 08:37:05

    引自 @GET-USER-501495:

    喷泡的鞋帮应该比风一要高一些吧,但是不明显。

    行!你比迷神这逼靠谱多了。

  • GET-USER-131702  2018-09-17 08:36:30

    引自 @GET-USER-45343:

    你自己总结😂😂😂

    滚!还想入手蓝风的。主要我觉得喷泡的护踝不够高。问问你风一如何。